一本生动有趣的随笔佳作,本书记述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故事。透过故事中的日常语言,剖析了语言作为一种行为、一种社会产物所折射出的哲学含义。展现出了“语言”的独特魅力和时代发展。
Mansplaining(男式说教)、沟通式暴力、引出话题、语言政治、自我与第一人称、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语言、真诚的谢罪和不真诚的谢罪……语言与沟通,既迫切又困难又有趣。语言是把“哲学”和“我”连接起来的介质,而作者就用这种介质,以随笔的形式来阐述“语言与沟通”。
【读者评价】
· 内容是随笔但包含了哲学内容,且不仅限于这些。随笔中讨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语,还带有一些简单的哲学内容。最重要的是内容易懂、文字优美,读起来十分顺畅。作者相关的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意义深远,每一段故事都不只是将语言和哲学简单地连接,这点很棒。
· 推荐阅读。这本书的尺寸、封面插图和手感都很好。当然内容也很好。内容对于不太会学习的我来说有些难度,但正如“终章”里写的,整体上是以随笔的形式创作的,所以我没有退缩全部读完了。读着读着就会回想起自己生活的种种,还会在与人的对话、便签、读书、电影等这些我们以往未曾留意过的事物中,找到各种新的发现。
· 重视语言的“不通”。作者是语言哲学的专家。第一本著作是『話し手の意味と公共性』,即刻便成了名作,之后又继续积极创作,出版『グライス 理性の哲学』(未读),接着又出版了本书。结果又是一部佳作。作者是佳作制造机吗?!阅读这部随笔,运用语言哲学来分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。哲学本就是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,它从日常出发,将我们的经历经验转换成语言。但二者之间横亘了太远的距离,这的确是常有的。这本书以随笔的形式,为我们展示哲学的各种用途和好处。
讲谈社,随笔
沟通式暴力层面上的语义占领;
就是这样不叫也没关系;
言语中透露出的少许信息;
便签策略以及男式说教;
语言的空白地带;
是酸橘还是柠檬;
介于哲学与我之间;
引出话题;
语境里不存在“我”的语言;
无心之言;
在大伞下见面吧;
谢罪怀疑论;
黑洞与门
三木 那由他(Miki Nayuta)
1985年出生于神奈川县。2013年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攻读博士课程但未取得学位。2015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。现任大阪大学研究生院人文学研究科讲师。主要作品:『話し手の意味の心理性と公共性』『グライス 理性の哲学』、共著に『シリーズ新・心の哲学1 認知篇』、共译作品:『プラグマティズムはどこから来て、どこへ行くのか』。